英雄联盟远古龙效果怎么样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英雄联盟远古龙效果怎么样 > 新闻动态 > 为什么说宝钗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?——兼论“情”“礼”之辩
为什么说宝钗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?——兼论“情”“礼”之辩

2025-08-16 19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  

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三回“寿怡红群芳开夜宴”中,宝钗抽到的花名签是牡丹,上书“艳冠群芳”四字,签上又镌有一行唐诗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。“艳冠群芳”自不必说,宝钗与黛玉并列为十二钗之冠,其言也合乎礼法,其行也安分随时,贾府上下,几乎没人能说她一个“不”字。曹公属文,不著闲笔,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是对宝钗性格的凝练与概括,但是,读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未达成统一,争论的核心正是“无情”二字。

这里的“无情”,究竟是什么意思?

溯其源流,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《牡丹花》,全诗如下:

似共东风别有因,绛罗高卷不胜春。

若教解语应倾国,任是无情亦动人。

芍药与君为近侍,芙蓉何处避芳尘。

可怜韩令功成后,辜负秾华过此身。

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源自本诗颔联,意思是说,如果牡丹有情,必能倾城倾国,可即便没有人类情感,也无妨它娇艳动人。之所以能够确定此处“无情”是“无人类情感”之意,一是通过语境,二是通过“解语”二字。唐明皇有过一句“土味情话”,她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,意思是说杨玉环就像是一朵善解人意的美艳鲜花。与“善解人意”相对应,“无情”自然是“不解人意”了。

通过对原诗的查考,我们知道这里的“无情”就是没有人类情感之意。那么曹公也是这个意思吗?显然不是。人非草木,熟能无情,这种解释并不适用于宝钗。

如此一来,对《红楼梦》中“无情”的合理解释只剩两种,一是“冷酷无情”之无情,二是“含情而不露”之无情。前者是指宝钗冷淡而缺乏同情心,而其善行皆出于名教包裹下的伪装;后者是指宝钗凡事以礼自节,少女天性中的童真、稚趣甚至小脾气等浑不流露,此处之“情”是指出自天然的真情,代表人最真实的状态。

可以说,前者全属贬义,而后者勉强可算作褒义。

贬宝钗冷淡而无同情心者,未可说全无证据。历来评论宝钗者,绕不开金钏儿投井一节,金钏儿含辱而死,宝钗却说金钏儿或许是憨玩儿的时候失足落井,如果我们用同情理解的视角来看,这还算是一种合理猜测,但宝钗接下来的一段话却很难让读者不做异想。她对王夫人说:“纵然有这样大气,也不过是个糊涂人,也不足为惜。”

此论不但厚诬死者,更缺乏一种温柔敦厚的体贴,宝钗想做的,只是想让眼前的王夫人不再自责,却完全不顾死者的在天之灵。

笔者认为有必要为金钏辩诬。我们知道金钏是一个精灵可爱,天真烂漫的姑娘。第二十三回,宝玉被传话去见贾政,到贾政院子里的时候,丫鬟们都在廊檐下站着,看见宝玉过来,都抿着嘴儿笑。金钏一把拉住宝玉,悄悄的笑道:“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,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?”彩云在旁推开金钏,笑道:“人家心里正不自在,你还奚落他。”

图片

透过这句话,我们知道金钏完全是在调侃宝玉,其中完全没有淫亵的成分,彩云对宝玉素来的行径也十分清楚,对于他爱吃姑娘嘴上胭脂这件事,她们不过是当成聊供取笑的玩闹。如果宝玉与金钏有不轨之行,金钏不会是这种态度,彩云也不会是这种态度。警幻仙姑说宝玉是“古今天下第一淫人”,此“淫”非指皮肤烂淫,而指“意淫”,在《红楼梦》中,意淫二字纯属褒义,意思就是体贴。

所以在贾政看来宝玉是“淫辱母婢”,可在宝玉眼里,他只是觉得女孩子“是水做的骨肉”,温柔和平,值得亲近,无论是吃胭脂、喂消暑的香雪润津丹,甚至是要把金钏带到怡红院去,其发心均与皮肤烂淫之“淫”字毫无干系。

而从金钏儿的角度来看,她或许同袭人一样,隐隐有一种将来归属宝玉的意愿或自觉,不然也不会说“金簪子掉在井里头,有你的只是有你的。”但从书中的表现来看,他与宝玉的关系只能算作亲密,且这种亲密无关风月。而这种关系的基础是,她了解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,而非皮肤烂淫之蠢物。

所以笔者认为,金钏是因冤屈而见逐,再加上金钏跟随王夫人已有十年左右,正如她自己所说“撵出去,我还见人不见人呢!”故而其死是值得同情的,并不似宝钗所说“糊涂人死不足惜”。

图片

但是宝玉和金钏的行为毕竟是“任情而越礼”的,且不说宝钗是否内心冷淡,但她是名教中人这一点则无甚可疑,对于金钏颇有微词也可以理解,奈何其言之冷也太甚。但必须交代的是,金钏死后需要寿衣,其他姑娘小姐们嫌不吉利,只有宝钗将自己的旧衣服拿了出来。

对于宝钗的性格,癞头和尚为她配的“冷香丸”或许也可以算作一种暗示。宝钗自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,须用冷香丸之“冷”来压制,由此暗示其外热内冷的性格。由此观之,其外热皆属伪也,而宝钗的诸多行为也被解读为“心机婊”,包括其穿衣打扮也被有心人重新解读,宝玉索看金锁时,宝钗解开排扣,露出的棉袄竟然是大红色的。我们知道,宝钗不爱花儿粉儿,不爱艳丽新鲜的衣服,因此穿的衣服一色是半新不旧的,而这里大红袄的出现,显然与她所展现出的状态不符,有人将之解读为宝钗表里不一的表现。

就笔者的个人看法,评论宝钗“外冷内热”、“其善者伪装”虽有一定根据,但毕竟证据太少,故而有阴谋论之嫌。曹公在开卷第一回有言,“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,一一细考较去,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……”宝钗作为群芳之冠,自是其中之一。如果说以此为证略显勉强,那么以前八十回内容为例,除去金钏一节,宝钗救孤恤弱,色色想得周到,无论是纤弱敏感的黛玉、大气灵动的湘云,还是端雅稳重的岫烟,无不对她交口称赞。

换句话说,宝黛身上具备着曹公所期待的理想人格,但宝钗才有着现实世界中接近完美的人格。“冷酷无情”之无情,显然也不适合于宝钗。

那么答案自然是“含情而不露”之无情,这也是我对宝钗性格的理解。如前所述,宝钗是名教中人,凡事以礼节之,如果说宝黛二人是“以情轻礼”,宝钗就是“以礼驭情”,前者以情为重,后者以礼为重,情出自然,礼出名教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或许可以比较客观地理解曹公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的本意,“重情轻礼”和“以礼驭情”只是路径不同,总体来说,曹公对宝钗的性格还是赞扬居多。

图片

但是,此赞扬之中,未必没有微词。原因在于,“情”与“礼”之间,曹公显然更倾向于“情”,而非“礼”。对于曹公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反正统、反传统思想,在今天的读者群体之中已经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,事实也正是如此,对贾宝玉形象的肯定,潜含着曹公对美和自由的追求,以及他对中国千年来正统观念的否定,其中包括官本位,包括男尊女卑,包括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,甚至包括政治道德合一所造成的普遍虚伪。贾宝玉的复杂性在于,他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中会被目之为没出息的花花公子,但曹公告诉我们,正是那些看似“离经叛道”的言行,才是最值得珍视的。虽然他说“寄言纨绔与高粱,莫笑此儿形状。”但曹公在内心一定会默默感慨,似宝玉这种“锦衣纨绔”,不患其多也,而患其鲜也。

笔者的判断并不是没有根据的,曹公最敬佩的人是谁?可能很多红迷都回答不上。其实答案很明显,就在他的名字里,曹雪芹,字梦阮。阮,就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,梦阮,显然是说他对阮籍的钦佩与向往,孔子梦周公,曹公梦阮籍,其意一也。

阮籍最著名的名言是:“礼法岂为吾辈所设?”阮籍一生蔑视礼法,行为放诞,按理来说,“孝”也是礼法名教之一,但阮籍不违此道,事母至孝,其母亡故,阮籍两次呕血数斗,以致形容枯槁。他之所以不违孝道,不是从名教的角度,而是从自然的角度。而魏晋时期哲学上的自然与名教之争,落在现实社会范畴之内,其本质就是“情”与“礼”之争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情”并非“情欲”意,而是指发自内心的、天然的仁心与体贴。

“情”与“礼”,何者为本?这个问题就像“文”和“质”孰轻孰重一样,其答案难言也,孔子告诉我们“文胜质则史,质胜文则野,文质彬彬,方为君子。”“情”和“礼”也如是,情胜礼则放任,礼胜情则虚伪、死板,情礼彬彬,方为君子。但是,如果真的要辨别孰者为本,那答案一定是“情”为本,而非“礼”为本,可以说曹公“重情而轻礼”的价值判断有其永恒价值。

孔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仁爱,礼乐又有什么用呢?又说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这是在感概礼乐僵化,已经流变成玉帛、钟鼓等形式而失其本,令人痛心。

春秋时期,礼乐征伐自诸侯出,礼乐虽在,但已成一具空壳。魏晋时期,汉代遗存的宇宙论儒学失效,忠君、爱国的口号依然震天响,但篡位频仍,社会无序,礼乐又变成一具空壳,这才有竹林七贤发心于自然的反抗。

图片

而在《红楼梦》中,也一样如此,礼法僵化带来的结果是虚伪和欺骗,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,而宝玉所追求的是真诚和爱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贴。《红楼梦》中的礼法丑恶到何种程度?试举两例:

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,被凤姐等人捉弄一番后,说:“别的罢了,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,怪道说礼出大家。”这很难说不是一种讽刺。

在贾敬去世之后,众人在铁槛寺谒灵,贾珍和贾蓉直哭到天亮,额头磕出了血,喉咙也哭哑了。曹公笔锋一转,又写了这样一句:贾珍、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,不免在灵前藉草枕块,恨苦居丧。人散后,仍乘空寻他小姨厮混。

如此种种,在《红楼梦》中不胜枚举,贾宝玉成长在这种环境之下,其志竟然是做“真人”,而不是“假人”,读者亦可放下一颗悬心,赞叹宝玉没有“反认他乡做故乡”了。但是,读者也需要注意的是,曹公的“情”“礼”态度并不完全同于阮籍,阮籍是“任情而废礼”,其理念相对极端,而曹公笔下的宝黛“重情而轻礼”,并非完全舍礼,而是要用“情”,也即仁、或一颗体贴心去评判礼、评判那些听起来伟光正的词汇,这是一种比较中正的态度,与孔子所传达的理念几乎是一致的。

理解了曹公对礼法的反抗、对自由和真诚的追求,再回头看宝钗的花签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,可知曹公对宝钗这一人物敬中有爱,而爱中又有所微词了,而金钏儿就是曹公对宝钗的微词。把这种微词剥开来,显然是说宝钗虽好,但其性格中潜藏着“反认他乡做故乡”的危险,“情”与“礼”之间,虽然不可偏废,但一定要以情为主,用孔子的话来说,仁(情)是礼的源头活水,离开真诚,礼将滑向死亡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博众精工:拟4.2亿元收购上海沃典70%股权
下一篇:没有了